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

Michael Porter 的「競爭策略」


1996年,麥可‧波特(Michael Porter)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(Harvard Business Review)發表〈策略是什麼?〉(What is Strategy?)一文,提出影響管理學界與企業界的突破性觀念。他認為,企業的主要目標是達成良好績效,而經營效能和競爭策略是達成優良績效的要件。

經營效能是指,你和競爭者做同樣的事情,但是你想辦法做得比他好。你和競爭者有同樣的目標,但是你之所以超越競爭者,可能是因為你有較好的電腦系統、機器設備或管理能力。
雖然經營效能包含效率,但並不限於效率,而是泛指任何能讓企業更充分利用投入要素(input)的實務做法,例如減少產品瑕疵,或更快速地開發更好的產品。1980年代時,日本企業在生產技術上超越其他國家,貨品能夠大量傾銷美國,就是因為日本製的產品有較高的品質和較低的價格。

但波特指出,經營效能並非長久之計,你可能可以在短期內維持競爭優勢,但是當你不具備這項優勢時,你就落後了,因為大家都在朝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前進。

換言之,單靠改善經營效能還不夠,當各家企業模仿彼此在改善品質、生產周期或供應商關係等做法時,競爭模式會趨於一致,競爭到最後,就沒有所謂的贏家。

這就是波特所說的「競爭合流」(competitive convergence;或稱為「競爭整合」),意即大家都朝同樣的方向競爭,結果大家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都沒什麼差別,消費者被迫從價格上做選擇,最後通盤皆輸。

什麼是競爭策略?波特認為,「就是大家都朝不同的方向上競爭,你選擇你自己的目標,和自己競爭,而別人選擇他們的目標,和他們自己競爭。」
競爭策略的核心思想,就是要創造一個別人無可取代的地位,並且懂得做取捨(trade-off)、設定限制(了解何者可為,何者不可為)、選擇要跑的路程,根據自己在所屬產業的位置,量身訂做出一整套活動。另一方面,企業還要執行與競爭者不同的活動,或以不同的方式執行與競爭者類似的活動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